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日益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這構成了世界各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的復雜局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聚焦歐洲) 材料一 1914年8月,當戰爭爆發時,一位德國官員絕望地評論:“這一切都來自這種該死的聯盟體系,他們的較量是現代戰爭的禍根。”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戰后歐洲合作與發展,是一個讓人心動的選項。合作是從……這兩個歐洲中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開始的,這兩國是宿怨深厚的鄰居……歷史給這兩個持續對抗了幾個世紀的國家兩敗俱傷的慘痛教訓,也啟迪了他們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國崛起》 (放眼世界) 材料三 (中國方案) 材料四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 (1)材料一中在“該死的聯盟體系”中展開較量的是哪兩大集團?戰后歐洲在20世紀60年代“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的舉措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戰爭”與材料二中“合作”分別給歐洲帶來什么不同的影響? (3)材料三中圖一《聯合國家宣言》簽署有什么作用?據圖二,聯合國是怎樣“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的? (4)據材料四,概括“中國方案”。
|
|
回看歷史,昭示未來。歷史最終證明,冷戰沒有真正的贏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二戰中,美蘇兩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兩國戰時關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識形態對立和國家利益相悖,使美蘇兩國在戰后初期國際環境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對抗,導致“冷戰”的出現……“杜魯門主義”演說是“冷戰”的宣言,緊接著美國政府又提出馬歇爾計劃。 ——張小明《冷戰及其遺產》 材料二:北約和華約建立。
材料三:核武器有巨大的殺傷力,成為美蘇軍備競賽中的重中之重……到70年代初,美蘇戰略核力量大體形成均勢,競賽的結果,使得雙方都擁有多次毀滅對方的能力……美蘇盡管爭奪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兩國之間并沒有發生戰爭。 ——岳麓書社《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四:“冷戰”結束后,美國政府多次公開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設想,并認為“維護美國的領導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則”,西歐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張,中國要求建立新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 ——劉金質《冷戰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美蘇兩國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約和華約的建立使“冷戰”在歐洲的對抗有了什么新發展?這標志著什么世界格局的形成?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蘇兩國“沒有發生戰爭”的原因有哪些?長期的軍備競賽給美蘇兩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用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趨勢說明,美國是否達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從處理大國之間的關系來說,“冷戰”留下了哪些教訓?
|
||||||||||
全球化對世界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關于全球化,學術界并未形成完整理論學說,也未達成完全的共識。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全球化的起源 對于“全球化”的起源問題學術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大多數學者認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紀。也有人認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此時第一次出現了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支柱的、真正具有實際影響力的三大國際經濟組織,這標志著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活動已經納入到全球管轄的范疇,從此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也應運而生。 材料二 經濟全球化的歷程 有學者把全球化分為六個階段: 1492—1760年是世界市場形成前的準備階段。 1760—1870年是資本主義工業化和世界市場的形成階段。 1870—1914年是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階段。 1914—1945年是全球化倒退階段。 1945—1990年是全球化新發展階段。 冷戰結束以來是全球化真正開始階段。 材料三 經濟全球化的性質 經濟全球化的性質是什么?它和資本主義是什么關系?學術界對此有三種觀點:全球化是中性的;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有密切關系。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 材料四 全球性問題 樹立“天人合一”思想,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給人類帶來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帶來了令人戰栗的深重罪孽,更帶給我們深刻的反思。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魏德勝《從系統觀的角度審視全球性問題》 (1)材料一中關于“全球化的起源”,形成了哪兩種觀點?你能用哪一歷史事件來印證“大多數學者”的觀點。 (2)據材料二,指出“全球化真正開始”的標志。“全球化真正開始”的標志起源于哪一歷史事件? (3)如果說“全球化是中性的”,中國應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 (4)材料四中提到“深重罪孽”“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你認為應該怎么做?
|
|
??? (歐洲,聯合之路) 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共和國”一直是歐洲人魂牽夢繞的向往。 (戰爭之痛) 材料一:1914年歐洲……陷入一場令人備受折磨的致命戰爭。戰爭消耗掉歐洲大量的財富,奪去數以萬計的歐洲年輕人的生命…… ——(美)帕爾默《現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令人備受折磨的致命戰爭”指的是什么戰爭?依據材料一指出,這場戰爭給歐洲帶來哪些巨大災難? (統一之路) 材料二:“謀求歐洲統一有相當遠的歷史淵源。……歐洲的統一不會在一夜之間實現,也不會僅僅靠一項計劃來完成。……可以成為一種催化劑,促使因粗暴的分割而長期敵對的國家,相互形成一個更大和更牢固的社會。” ——《歐洲一體化理論與歷史文獻選讀》 (2)近現代史上有人試圖用武力統一歐洲,結果都失敗了。請舉出兩位歷史人物 (3)歐洲是通過哪些具體進程實現聯合的? (歐洲意識) 材料三:歐洲人口袋里裝著“歐元”,無論到哪個“歐元區”去買東西,都用“歐元”來計算,無形中增加了人們的“歐洲意識”。 ——陳樂民《歐洲文明十五講》 (4)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歐洲實現聯合有什么好處?
|
|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互聯網的發展,“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已變成了現實。計算機網絡給現代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有( ) ①拓展了人類的生活空間 ②加強了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 ③推進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 ④使生態環境惡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權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婦女開始獲得選舉權是在( ) A.19世紀末20世紀初 B.20世紀六七十年代 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D.21世紀二三十年代
|
|
目前,內蒙古正在加速打造新型的智慧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在體會一部智能手機下載APP(微信或支付寶)走遍內蒙古,一部手機“手一劃”,衣、食、住、行全搞定的便捷生活。產生上述變化的關鍵性技術是(?? ) A. 計算機網絡技術??? B. 生物工程技術 C. 航空航天技術??? D. 原子能技術
|
|
“它是一個松散的國際組織,成立于冷戰時期的1961年9月……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成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中國于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與上述評論相符的國際組織是( ) A.歐洲共同體 B.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C.不結盟運動 D.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
|
下圖所示反映了( ) A. 世界經濟全球化 B. 美國大力發展科技教育 C.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 D. 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二位
|
|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是聯合國下設的最重要的國際機構,下列關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構成、職能、作用等敘述正確的是 ①擔負著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 ②5個常任理事國是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英國 ③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 ④根據安理會決議聯合國可以派出維和部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