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 材料? 孔子和蘇格拉底是同時代東西方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即“仁者愛人”、“克己復禮”。而蘇格拉底則強調“知識即美德”、“認識你自己”,兩者的思想包含了一定的民本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指出二者的民本思想側重點有何不同。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兩方面分析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從中得到什么認識
|
|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啟蒙運動一般被公認為純粹的基督教文明的產物,沒有利用過也無須利用任何來自其他文明的精神資源。按此邏輯,啟蒙運動所構想出的包括現代民主政治在內的全部現代性,乃至建筑在啟蒙原則基礎之上的整個現代文明,也都被看成了純粹的西方性和西方文明。 可是,西方文明在鍛造現代性的時候遠不是這樣“自足”的。啟蒙思想家們看到了孔子和西方古代賢哲一樣有“已處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條,并“提倡不念舊惡、不忘善行、友愛、謙恭”,顯然,這就是“博愛”的本義。他們還看到了佛教、道教在中國都可以自由傳道,這在他們心目中是歐陸現實中難得見到的“自由”精神。由此可見,啟蒙運動的核心信條——“自由、平等、博愛”的奠立,就曾得到過來自遠東的中華儒家文明的支持和推動。 ——摘自馬克土垚《世界文明史》 請評述材料中關于啟蒙運動的觀點。 (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
|
宋代在傳承前代文化的基礎上開拓演進,形成了獨具風韻的宋代文化。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時,經濟發達的浙江嘉興“詩書禮樂相輝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無不風厲于學”。經濟落后的夔州路和廣南東、西路,文化也逐漸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節),從前“此邦之人尚不識書”,到慶歷年間,“人漸知讀書”。兩廣地區學校相繼建立。 北宋時,三河(河北今縣)“村民頗知書,以耕桑為業”。南宋時,海州睢佑卿“父祖以農桑為業”,他“獨親于學。作文賦詩,為鄉里稱道”。北宋時,饒州帽匠吳翁“日與諸生接,觀其濟濟,心慕焉”,他“教子任鈞讀書,鈞少而警拔,于經學穎悟有得”。南宋時,鄂州富商武邦寧“交易豪盛,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讀書為士人”。 ——《宋史資料匯編》 材料二 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橋門及隱僻去處,俱是鋪席買賣”。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市鎮。 ——高中《歷史》必修二 材料三 北宋時,“負擔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兒,尚日那一二錢,令厥子入學,謂之學課。亦欲獎勵厥子讀書識字,有所進益。” 臣(北宋國子祭酒邢罱)少時業儒,觀學徒能具經疏者百無一二,蓋傳寫不給。今板本大備,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時之幸也。 ——《續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四 隋唐均規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詔書中,規定:“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宋會要輯稿·選舉》)。甚至還出現“有道釋之流還俗赴舉”現象。 ——《為儒家正聲——“重農抑商”非儒家所為》 材料五 近代學者陳寅恪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點。(3分) (2)根據材料二、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10分) (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材料五的觀點。(7分)
|
|
“色彩成為一種語言符號、一種燦爛的文辭,并以圖像形式反映真實,其形象沒有絕對的輪廓,物體之間相互由光線與空間連接,使人對之產生一種瞬時的感受。”從此類作品中我們可以體驗到( ) A. 浪漫主義的感性??? B. 印象主義的光影 C. 現實主義的細節??? D. 現代主義的夸張
|
|
“藝術家、畫家、雕塑家以及詩人、音樂家、劇作家、小說家,他們都在拒絕舊習慣,傳達他們對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觀真實。”這種強調主觀感受的潮流被稱為: A. 新古典主義 B. 浪漫主義 C. 印象主義 D. 現代主義
|
|
英國文學史上有三位詩人:威廉?華茲華斯、薩繆爾?柯勒律治和羅伯特?騷塞。他們曾在英國西北部的昆布蘭湖區居住,稱為“湖畔派”。他們緬懷中世紀和宗法式的鄉村生活,對法國大革命抱著矛盾的態度,竭力謳歌的是宗法制的農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歡描寫神秘離奇的情景與異國風光。他們的創作風格與以下哪個作品類似 A. 《戰爭與和平》 B. 《巴黎圣母院》 C. 《人間喜劇》 D. 《日出?印象》
|
|
據《科學簡史》記載,“1859年11月24日清晨,霧靄中,倫敦幾家書店的門口人聲鼎沸,人們爭先恐后地排隊購買剛出版的新書。初版1250本書在發行的當天就被銷售一空。……書中的觀點震撼了世界,動搖了禁錮人們思想許多個世紀的神創論。”“信仰再次產生嚴重的危機,宗教真理之金同那個盛裝它的古老破舊的錢袋一起丟棄了,而且再也找不回來了。”這主要是由于 A. 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與“上帝直接對話” B. 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否定生物“神創說” C. 牛頓創立經典力學理論,擺脫神學對科學的束縛 D. 赫胥黎創立人猿同祖論,否定“上帝造人說”
|
|
1777年出版的《百科全書》由哲學家狄德羅、數學家達郎貝爾、博物學家布豐、政論家盧梭和孟德斯鳩等共同參與編撰。他們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地整理,再以通俗的方式介紹給公眾。這體現了 A. 自然科學逐漸擺脫神學束縛 B. 理論研究與技術應用的融合 C. 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結合 D. 科普教育與科學救國的統一
|
|
盧梭提出:“在國家里沒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廢除,社會契約本身也不例外,因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壞契約,無疑的這將是合法的破壞。”這主要反映的是 A. 社會契約論 B. 人民主權說 C. 自由平等 D. 三權分立學說
|
|
“這一啟蒙運動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而且還確乎是一切可以稱之為自由的東西之中最無害的東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作出這一論述的思想家應該是 A. 孟德斯鳩 B. 伏爾泰 C. 盧梭 D. 康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