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孫中山在耕者有其田一書中強調,民生主義真是達到目的,農民問題真要解決,是要耕者有其田,現在俄國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國土地都分到一般農民,讓耕者有了田,只對于國家納稅,另外沒有地主來收租錢,這是一種最公平的辦法,我們現在革命,要仿效俄國這種公平辦法,才算是徹底的革命。 (1)說明孫中山民生土地政策的目的 ,并分析其思想政策變化的諸多社會因素 。 材料二:新青年的八期第十五卷,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宣傳家陳獨秀所述,由于孔子尊君權,易演成獨夫專制之弊,與現代民主政治的原則不相合,孔子講學不許問難,易演成思想專制之弊端,與現代言論自由的原則相沖突,中國的儒學不革命,儒學不輪轉,中國遂無新思想學說,何以造新國民,悠悠萬事,唯此甚大,所以中國的進步與發展完全取決于能否將儒學徹底打倒,需要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場徹底革命。 (2)說明新知識分子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并分析導致此種態度的諸多社會因素。
材料一: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曾國藩所述,至恭親王奕欣等奏請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困境救時之第一要務,輪船之速,洋炮之遠,英法恃其所獨有,若能陸續購買,據為己物,在中華則見慣而不驚,況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已達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 (1)說明這場運動產生的原因條件,并分析其指導思想的利弊影響。 材料二:19世紀末,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與孔子改制考二書,認為漢代以來儒者奉為經典的周禮和左傳等書,導致國民遂二千年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張回歸孔子所編訂的詩經和禮記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學精神,在他看來,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春秋一書便是孔子為改制而創作的,他甚至用西學來解釋春秋,認為春秋公羊傳中的三世說應為,始于據亂世而立君主,中于升平世而為立憲,即君民共主,終于太平世而為民主。 (2)說明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并分析對中國近代社會的諸多積極意義。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開設公共必修課,恩格斯所著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成為指定教科書,甚至文化部還專門舉辦從猿到人為宣傳主題的大型科學知識展覽會,其主要目的是 A. 用科學知識破除封建迷信 B. 確立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 C. 強調勞動人民的意識形態 D. 開創輿論宣傳的全新形式
建國初期,我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如天津大學下設建筑電信機械等七大專業科系,從綜合性大學轉變為理工科院校,此調整是為了 A. 促進國民經濟恢復 B. 推動天津經濟建設 C. 提升國民科學素質 D. 培養專業建設人才
到1952年底,新中國已建立多所俄文專業學校,北大清華等多所高等院校均開設俄文課程,許多中小城鎮也掀起俄語熱潮,因我國當時 A. 外交政策轉變 B. 國家發展戰略 C. 文化教育改革 D. 計劃經濟體制
毛澤東在1952年指示,中國歷史很長,建議社科院設立三個研究所,把中國歷史分三段來研究,分別研究漢代以前,魏晉以后,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史,并建議辦一刊歷史研究的雜志,方針是百家爭鳴,該指示 A. 標志著雙百方針確立 B. 利于自由的學術領域 C. 劃分歷史階段影響深 D. 確立全球史觀的指導
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其社會歷史背景是。 A.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B.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C. 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D.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80年初,風光片《三峽傳說》的插曲《鄉戀》經中央電視臺播出后風靡全國,但因唱法創新而遭到來自各方的質疑,被批為靡離之音終被禁播,說明了當時 A. 改革開放尚未開始 B. 左傾錯誤尚未結束 C. 雙百方針尚未恢復 D. 撥亂反正尚未完成
科技創新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下列表述符合這一觀點的是 A.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反映一五計劃的成果 B. 李四光地質力學理論,反映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C. 袁隆平雜交水稻,緩解大躍進帶來的糧食困難 D. 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反映參與信息技術革新
吳明瑜回憶道,鑒于當時復雜的國際形勢,為了建設一個強大中國的目標,出于戰備考慮,提出要實施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戰略,首要是為了 A. 建立科研體系 B. 提升國際地位 C. 增強國防實力 D. 服務經濟建設
1964年10月,寓居美國的李宗仁向來訪記者說,西方人終于將我們視為一個智慧民族了,當時西方人觀念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國成功爆炸首枚核彈 B. 中國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C. 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 D. 中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
經歷長期的政治革命和經濟建設,中國共產黨逐漸探索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其共同的思想精髓是 A. 完善社會主義的本質 B. 完善黨的本質 C.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 D. 繼承發展和與時俱進
鄧小平曾說,不要怕外國人議論,管他們說什么,無非是罵我們不開明,但多少年來我們被挨罵倒了嗎,鄧小平在此強調 A. 外國制度不符合中國國情 B. 要推動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C. 必須改變崇洋媚外的風氣 D. 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精神
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解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問題,其實質內涵是。 A. 借鑒蘇聯經濟建設經驗 B. 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C. 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D. 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毛澤東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的革命勝利后,在特定歷史時期所采取的國家形式,只能是過渡的性質,應指的是 A. 社會主義社會 B. 資本主義社會 C. 民主主義社會 D. 半殖半封社會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說,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還有一個時期讓資本主義作為部分經濟存在,而且是很大一部分,我們的同志在這方面太急了,毛澤東在此強調 A. 批評蘇俄新經濟政策不合時宜 B. 說明社會主義改造的迫切性 C. 區分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 D. 重申農村包圍城市的合理性
毛澤東從歐洲引入的不是機器或自由制度,而是共產主義思想,他借助靈活性對癥下藥,使病入膏肓的中國革命起死回生,其關鍵是 A. 確立馬克思主義指導 B. 制訂靈活的方針政策 C. 開創武裝爭權的方式 D. 針對實際的革命道路
近代中國出現過各種現代化思潮,其能掀起人心者大抵莫過于民族主義的口號,并假借民族旗幟為動力,下列與此不符合的是 A. 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B. 打倒列強和除軍閥 C.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D.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有人把中國前期近代化的各種方案比喻成,自我療傷和溫藥治療和猛藥治療和開顱洗腦,其中開顱洗腦指的是 A. 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啟蒙運動 B. 動搖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 C. 真正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D. 移風易俗的社會習俗革新
有學者認為,北洋政府時期的社會心態主要有接受到回歸,最后到再選擇的三種表現,接受心態是指使中國走出封建專制思想的陰影籠罩,那么再選擇應是指。 A. 利用啟蒙思想的社會方案,推動民主共和制度真正實現 B. 學習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建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政體 C. 引進馬列主義思想,為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奠定基礎 D. 接受民本等傳統文化觀念,以及掃除封建專制的陰影
一位學者評價說,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塵封或湮滅了的傳統重現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市民文學也第一次走進大學的學術殿堂,這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 A. 混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 B. 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創新 C. 充分肯定文言文的價值 D. 反對舊道德崇尚現代文明
中華民國總統的祭圣告令,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熏為特性,中國理應服循圣道,這反映了 A. 推動國民革命運動 B. 宣傳專制主義思想 C. 提高公民責任意識 D. 加快政治改革步伐
由于西方國家被證明是冥頑不化的,孫中山和國民黨便轉向俄國,西方宣稱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是世界范圍內同一解放運動的兩個方面,是指孫中山 A. 發動辛亥革命 B. 破壞國共合作 C. 領導北伐戰爭 D. 提出三大政策
國民黨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私人企業,或有獨占性質或規模過大者,如銀行鐵道航路之屬,應由國家經營管理,實質是 A.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B. 為國家干預經濟制造輿論 C. 孫中山節制資本思想的體現 D. 形成官僚資本主義的理論
同盟會成立初期,孫中山指出,現代文明國家最難解決者為社會問題,我國雖因工商業尚未發達而社會糾紛不多,但為未雨綢繆計,不可不防微杜漸,以謀求人民全體之福利,由此可見 A. 民生主義的目標是為人民整體謀福利 B. 民族民主革命比實現民生主義更重要 C. 中國工商業不發達難以實現民生主義 D. 實現民生主義須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題文)1926年有報紙評論說,自蔣介石抬出三民主義大出風頭以后,很多人都覺得主義是值錢的,于是孫傳芳標榜愛國愛民愛敵的三愛,東三省有人主張國權人權民權的三權,聽說四川有些軍人到處請教人替他們想個主義玩玩,這種現象反映了當時。 A. 民主共和觀念已成社會主流 B. 標榜主義成為軍閥自保手段 C. 政治宣傳促使各界思想趨同 D. 各地對三民主義理解有差異
在新式學堂里,學生經常聚集傳閱不同政見的書報,前者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后者曰,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稱民族民權民生,應分別出自 A. 《國聞報》和《天演論》 B. 《四洲志》和《各國律令》 C. 《時務報》和《民報》 D. 《海國圖志》和《新青年》
清末《籌洋雛議》一書,否認傳統的封建觀念,認為人人欲濟其私,這直接反映了當時正在誕生的資產階級的主張,與此書思想最接近的作者是 A. 王韜和鄭觀應 B. 康有為和梁啟超 C. 林則徐和魏源 D. 曾國藩和李鴻章
在老百姓眼里,康黨根本不值得半點同情,他們都是一群瞎折騰的白臉奸臣,正如維新派也將一般老百姓說成愚民或群盲不可救藥一樣,這說明了 A. 維新變法的失敗是因為百姓的反對 B. 維新變法違背了中國歷史發展潮流 C. 維新變法時期的中國民眾愚昧落后 D. 民主憲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會認同
1893年,駐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記中寫道,總理衙門大臣萃畢生之全力以經理交涉事務者,殆鮮其人,或以高官掛名,或以淺嘗自喜,或驟出驟入而聽其自然,一聞海國圖志和瀛環志略兩書之名,尚有色然以驚者,這主要反映了 A. 中外交涉事務的減少 B. 洋務專業人才的匱乏 C. 立憲思想傳播的困境 D. 頑固派對洋務的抵制
|